自有记载以来,痛风一直被认为与过量的饮食及酗酒有关。但饮食过度与酗酒是如何导致痛风发作的,却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未明了。基于希波克拉底的四种“体液学说”.古代的学者认为饮食过度与饮酒会导致四种体液中的某种体液增多,过多的体液流至足部聚积,从而引发痛风。尿酸盐结晶作为痛风的病因直到近代才被逐渐认识。
约2000多年前,英国学者Galen首次描述了痛风患者常伴有痛风石。但在随后的1000多年里,对于痛风石成分是什么、如何形成的、与痛风的关系是怎样的等问题均未能被回答。17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人们才逐渐发现并认识到尿酸盐结晶在痛风发病及痛风石形成中的关键作用。荷兰人Antoni vail leeuvenhoek首先描述了痛风石中尿酸盐结晶形状,即细长、透明、两端尖锐。William Stukeley记痛风患者关节液中亦存在类似的结晶。1776年,瑞典化学家Scheele发现肾石症患者结石中的化学成分为尿酸。
1797年,英国化学家Woo|aston在痛风石中发现了尿酸盐。50年后,英国的Affred Bating Garrod爵士采用半定量的方法检测了血液及尿液中的尿酸,并在其著名的论著“The natureand Treatment of Gout and Rheumatic Gout(1859)”中提到,尿酸盐的沉积是痛风的病因,而不是痛风的结果。该推测很快被他本人及其他科学家的一系列试验研究证实。他们将尿酸盐微结晶注射到关节腔及皮下后,均诱发出了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以及痛风石的形成。然而,这些研究结果最初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直到1961年,McCarty和Honander采用偏振光显微镜发现了痛风患者关节液的结晶为尿酸盐结晶,才令人信服地证实了尿酸结晶是痛风的病因。而偏振光显微镜检测尿酸盐结晶的方法至今仍被认为是诊断痛风的金标准,并被用来鉴别关节软骨钙化及假痛风。
早在公元前两个世纪痛风即被认识到与遗传因素有关。但直到1 8世纪,才进一步认识到痛风就像人体的外部轮廓可以遗传一样,机体的内部特征也应该可以遗传,而痛风常遗传于一些特殊体型的人群,比如体型粗壮、头很大、皮肤粗糙,尤其是具有胆汁型一多血质型气质的男性。20世纪以后,对遗传因素与痛风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如在1931年,Archibald Garrod提出痛风石是由先天的代谢障碍引起。
1967年,嘌呤代谢酶缺陷导致的罕见的遗传性痛风被描述,进一步证实了遗传因素在痛风发病中的关键作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315健康网 » 对尿酸在痛风发病中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