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阴、肝血失调的病机都是肝之阴血不足的特点。阴血虚则阳亢,则为肝阳上亢,阳亢无制而生风,为肝风内动。因此,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亦多与肝之阴血不足有关。
(1)肝阴不足。肝阴不足又称肝阴虚。肾阴亏损,水不涵木,或肝郁化火,暗耗肝阴等,均可导致肝阴不足。肝阴不足表现为头晕目眩、眼睛干涩、面部红热、口燥咽干、五心烦热、两胁隐痛等症状,所以肝阴不足往往会出现肾阴不足。
(2)肝血亏虚。失血过多,或久病损耗,或脾胃虚弱,化生气血的功能减退等,都可能导致肝血亏虚。其病理变化除血虚征象外,主要表现在肝血不能荣筋养目等方面,肢麻不仁、关节屈伸不利、爪甲不荣等筋脉失养和眩晕眼花、两眼干涩、视物模糊等血虚不能上荣头目为主要表现特征。此外,肝血不足常可导致冲任不足和血虚生风。冲任不足,血海空虚,可引起月经量少乃至闭经。血虚生风每致虚风内动,可见皮肤瘙痒、痉挛、肉闲、瘼疯等病理表现。
(3)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多由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浮亢逆所致,或因情志失调,郁怒伤肝,气郁化火,肝火炽盛,耗伤肝阴,发展为阴虚阳亢而成。因肝肾同源,故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肝肾阴虚,最易引起肝阳上亢。肝阳上亢的病理特点为阴虚阳亢,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上盛则为阳气亢逆,属标病,表现为眩晕耳鸣、头重脚轻、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下虚为肝阴虚,属本病,表现为腰膝酸软、足痿无力等。
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三者,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4)肝风内动。肝风内动多是肝脏阴阳气血失调,发展至极期的病理变化,属于内风范畴。临床上以眩晕、震颤、抽搐等动摇不定的症状为主要特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阴虚风动之分。
热极生风又称热盛动风,多因邪热炽盛所致。其病理特点为发病急骤,多在里热、实火情况下出现,常见于温热病邪人营血阶段,或某些发热性疾病的极期,多表现为高热、神昏、抽搐、痉厥的特征。
肝阳化风是因为肝阴不足,肝阳失去制约,阳亢无制,妄自升动而致。其病理变化多有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候,继之出现眩晕欲仆、肢麻震颤、筋惕肉困等,甚则昏仆、偏瘫,发为中风。
血虚生风系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一般是在血虚基础上发生的,阴血不足症状比较明显,风胜则动之表现轻微,或仅见于肌表,如皮肤瘙痒、手足发麻等,少有抽搐现象。
阴虚风动多是在温热病末期,病人下焦肝肾阴皿不足所致,以手足蠕动、心中儋儋大动为特征。
总之,肝风内动,以肝肾阴虚,不能制约阳气,肝的阳气升动太过者为多见。
综上所述,可知“气、火、风”为肝脏病理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点。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可造成肝气郁结。肝郁不舒,郁而化火,亓『形成肝火;久之肝火内耗肝阴,肝阴不能制约肝阳而致肝阳上亢;肝阳升动无制,风气内动,则为肝风。三者之间,常以肝气郁结为先导,亦即肝病的原发因素。再则,气病及血,气滞必血瘀,气郁不达,津液停聚,亦可酿痰。气、火、痰、瘀、风的病理变化过程,可产生各种复杂的病变,其病理根源,则均与肝气郁结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