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健康网315健康网315健康网

夏季天地之气相交,当借天以养阳

 
    夏季养阳是中医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夏季来临之际,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养体内阳气,使之保持充沛。此时,凡有耗损阳气及阻碍阳气畅达的情况皆应避免。
    起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花实。”董仲舒也曾指出:“阳长居大夏,以生万物。”可知夏季是万物生长茂盛,开花结实的季节。由于此时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所以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气温很高,阳光充足,人体的新陈代谢非常旺盛,所以夏季养生应把顺应外界高温环境和人体内部的特点作为重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即指在起居上,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因为夏天太阳升得早,早晨空气清新,气温又相对较低,晚睡早起可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对增强体质有益。但是晚睡早起不可避免地会使睡眠时间减少,所以在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当午睡既可避炎热,又可消除疲劳、补充体力,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夏季人体体力消耗较大,运动调摄应动静结合,可选择游泳、钓鱼、散步、慢跑等,但是运动量要适度,先要从运动量小的动作开始,等身体各部位肌肉活动开之后,逐一加大运动量,运动结束时做些放松调整活动,如慢走几步、揉揉腿,做几下深呼吸等,切记不可过于疲劳,而且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进行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运动时应穿宽松、舒适、吸汗透气性强的棉织物,便于身体散热。夏季日照较强,应适当回避日晒,但不能因为厌恶日长天热而完全回避户外运动,而应适量参加各种有益的户外活动,如爬山登岳、泛舟江湖等,通过这些运动活动筋骨,使百脉通畅,气血调和,以适应夏季的养长之气。
    情志在精神调养上必须避免动怒烦躁,应保持神清气爽,舒畅自如。心神得养,神气充足则人体的功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损坏人体的功能。如《摄生消息论》中所说:“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故夏季精神调摄,应适应自然界“生长”的规律,主动调节情志,保持胸怀宽阔,心情愉快。
    饮食与药膳夏季养生还应注意饮食调养。因为夏季人处于炎热的环境中,体温调节,水盐代谢以及人体各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人体代谢增强、营养消耗增加。一方面,人体组织蛋白分解加速,营养消耗增加,另一方面,天热大量出汗,又导致了许多营养从汗液流失。同时夏季人体阳气在外,阴气内伏又导致消化功能相对减弱,限制了营养的正常摄取,所有这些均有可能导致机体营养代谢的失衡,甚至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症或其他疾病。《摄生消息论》主张“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冰、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莫食瓜茄生菜,原腹中方受阴气,食此凝滞之物,多为症块”,又说“饮食温暖,不令大饱,常常进之,宜桂汤豆蔻熟水,其于肥腻当戒”,这些都意指夏季心火旺盛,而肾水衰弱,即使是很热的天气,也要着眼于健脾益气,在饮食上应少苦寒,节冷饮,少食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宜食用清淡、易消化、健助脾运的食品,如鱼、蛋、奶、西瓜、黄瓜、冬瓜、玉米、豌豆等,饮品可选用绿豆汤、酸梅汤、金银花茶、菊花茶之类。夏在五行属火,五味为苦,夏季适当食味苦之物如苦瓜、百合、菊花、苦丁茶等有解热除烦、抗菌消炎、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功效,但过多食用味苦食物则会助心气而伤肺气,因为心火过则克制肺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成以软之,用成补之,甘泻之”,“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所以夏季应少食苦味,多食酸味、咸味食物,如杨梅、草莓、西红柿、豆类及其制品、动物肝脏、海带、海蜇、海藻、虾皮等。酸味收敛,可固护体表,防止出汗过多,且适当食酸味食物有助于增强食欲。咸味食物则可帮助机体补充因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以防汗多损伤心气。夏日饮食以温为佳,不宜过热,过热则伤气,温食宜助阳气。
    综述可知,夏季烈日炎炎,自然界万物生长得很茂盛,人体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人体阳气,方能得养生之道。《素问·方盛衰论》指出:“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对于现代人而言,认识“夏季养阳”养生原则的重要性,合理掌握“夏季养阳”的要诀,科学运用“夏季养阳”的具体方法,将帮助人们更加有效地增强自身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315健康网 » 夏季天地之气相交,当借天以养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