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养生首先要讲“性”。“性”是指食物有寒、凉、温、热等四种不同的性质,中医称为“四性”。后来,在四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种平性,意思是既不寒也不热,既不凉也不温,属于寒热、温凉之间。只有平性的食物才能供给人们长期食用,而不会使得身体产生毛病,还能对人的脾胃进行滋养补益。
寒、凉、温、热四性,按照古人的说法,“凉为寒之初,寒为凉之极”,“温为热之初,热为温之极”,所以,寒凉属于一种性质,温热属于一种性质,这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相互克制。一般来说,寒凉、温热的食物都不宜长期地吃、经常地吃的话,否则不是产生小疾,就是会生出大病。寒性食物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减轻热证的功效;热性食物具有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的功效。
同时,饮食养生,不仅要考虑食物的性,还要考虑它的“味”,性、味的不同组合形成了药物的作用,但却没有药物的副作用。五味,是指咸、苦、辛、酸、甘。中医认为,五味与五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对应性。《灵枢·五味》提到“酸入肝,苦人心,甘人脾,辛入肺,成人肾”。《灵枢·九针》亦有“酸走筋,苦走血,甘走肉,辛走气,咸走骨”之说。
《素问·五藏生成》中说:吃得太咸,会抑制血脉的生发,因为血脉凝聚使人看上去面无血色;吃得太苦,会因为肺气得不到宣发而皮肤枯槁,毛发脱落;吃得太辛,手爪会因为筋肉弹性衰减而显得干枯;吃得太酸,会因为肝气盛而脾土衰,使肌肉角质变厚而嘴唇外翻;吃得太甜,会因为肾的收敛功受到影响,造成头发的脱落。
咸昧入肾——软坚散结
研究发现,咸味食物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具有调节肾脏泌尿的作用,同时它所含的钙、磷质也是构成骨骼的要素之一,这和“成人肾走骨”的记载不谋而合。
苦味入心——燥湿泻下
苦味食物富含黄柏碱,多带有消炎作用,通过内分泌及自主神经间接来调整心脏功能及周边血管通透性,所以对血压、血糖及凝血系统具有调节作用。
辛昧入肺——发散行气
辛味食物所含的挥发油成分具有调节汗腺分泌,扩张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的功效,这便是“辛人肺走气”的意义。若淋雨怕受寒,煮一碗姜汤驱寒预防感冒,便是例证。
酸味入肝——收敛固涩
酸性食物所含的机酸、鞣质,具有镇静调节植物性神经、内脏和血管平滑肌的功效,临床用于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胆固醇颇有见效。
甘昧入脾——补中益气
甘味食物所含的糖类、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具有调节消化道运动分泌,促进消化吸收,增强免疫力的功效,因此对人体具有补益的作用。同时,某些甘味食物,如饴糖,还能抑制肠道平滑肌的痉挛收缩,达到“甘可缓痛”的作用。
所以,饮食养生,既要讲究寒温适中,也要注意五味调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315健康网 » 四性五味,食物养生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