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言“治病必求于本”,“见病医病,医家大忌,若见一症,即医一症,必然有失。
惟见一症,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慎斋遗书》。
《医诊治法》曰:“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遗精不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
1,解释“见热勿清热”之理论在前已叙述,不再赘述,现谈“见寒勿祛寒”。慢性胃病患者寒热胀痛各不相同,单谈胃寒。许多胃病患者均有怕进凉食,怕见冷风的现象。这种症状表现不能简单的以“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理论治疗,应该详细辨证,反复推敲。如果单用温胃祛寒之药,而温胃药燥热灼伤胃阴,耗散胃气。初服副作用尚小,久服后旧病不去将会又添新病,使胃内阳虚阴也虚,其正确的治疗方法应该是能够清楚认识到胃寒并非是单纯的胃寒。而胃寒的实际原因是由肾阳和脾阳不足,升发蒸腾、运化温煦的功能降低造成的。如果能从温补脾阳。肾阳着手治疗胃寒,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肾壮阳以温牌胃。脾肾阳气得复后,如温煦的阳光可以消融寒冰一样,获药不温胃胃自温之殊效。胃寒之症状即可不治自愈,这是必然效果。
2.“见胀勿行气”。胃病患者胀满者也多,实胀者短暂之胀,疏通导浊即消。最为常见的当数虚胀,不食胀轻,食后胀甚,缠绵日久的胃病患者多见虚胀。
胀的治疗,当今好多中医师不分虚实,见胀即行气解郁。如果胀轻,正气也不是太虚,服行气解郁药即可胀解。如果患者病久体质很虚弱的话,若大量用行气解郁药,则有损阳破气、耗精伤阴的弊端。久用行气解郁药不但胀满不能解除,反而会使体质更,虚,胀满更甚。
究其胀满之因,盖由中气虚而成中满,外坚中空,腹皮胀紧似鼓,以致皮胀。若气不虚何胀之有,气虚为根本。然而气之根在肾,肾气虚在先,脾气虚在后,脾肾二脏阳气运化升腾失司,则腹内浊气郁积,脾阳不升,胃气不降,腹胀如鼓,撑心堵肋。我治疗胀满之法:①温补肾阳;②健补牌阳;③消积导浊;④行气解郁。肾气盛能使清阳上升,浊邪下降。肾气为根本源气,肾气上升的同时能激发牌阳升清之功能。肾司二便,肾气旺盛自能促进肠道蠕动,肠蟠动增强而使胃气下降,胀满之症状即可缓解。在肾气上升、脾阳运化的基础上,再加用消导胃肠、行气解郁的药物,胀满之症自会逐渐消失,此即“见胀勿行气”之理也。
3.“见痛通则安”。胃病患者中胃院两肋疼痛者很多。《医学发明》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凡疼痛不是气郁即是血療。《临症指南》曰:“诸痛之症,由于寒者十之七八,因于热者不足二三。”故治痛者温通阳气为上法。温阳者,温肾阳、脾阳;通气者,通胃气、肠气。在此基础上,血療者,活血行血,疏导血脉;气聚者,理气行气,温补元气。让气血运转没有障碍,即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
凡治痛不能不辨虚实,不固根本,一味的痛则加止痛药,殊不知治痛不求其本,麻醉止痛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容易反复。故治痛一定要找出痛的原因,是脾胃气虚作痛还是血療气滞作痛。辨证求因,治痛治根。此即“见痛通则安”之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315健康网 » 见热勿清热,见寒勿法寒;见胀勿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