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健康网315健康网315健康网

养德养生话典范

    古往今来,道德高尚而又善于养生的人,往往得享高寿,唐代的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就是突出的例子,堪称典范。
    孙思邈是陕西耀县人,从小体弱,经常生病,为了买药治病,几乎耗尽家产,生活十分困难。但为了解除群众的疾苦,他带病攻读,刻苦钻研,20岁时已经通晓医著,并在乡邻亲友中给人治病。
    他不仅重视古代名医留下的宝贵遗产,而且细心寻求民间的治病经验,所以医术日渐提高,声望也愈来愈大。隋文帝征召他做“国子博士”,他推托有病不愿出任。唐太宗、高宗先后召他进宫,许以高官厚禄,他仍然不慕名利,一一推辞。但为百姓治病,却不畏艰难崎岖,不怕严寒酷暑,不顾饥渴疲劳,总是一心一意去治病救人,把病人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孙思邈有颗金子般的“诚”心,他把病人的生命看成胜过千两黄金,他认为,通过方药去解除患者的疾苦,去挽救病人的生命,是医生最大的功德,所以他把自己一生心血的结晶,以“千金”命名—《千金方》。并在自序中强调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精诚之心,感人至深。几千年来,人们怀念他,尊称他为“药王”。把他生前隐居的太白山改名为“药王山”。山上建有“药王庙”,庙中塑有“药王像”,供人瞻仰。
    孙思邈不仅医德高尚,而且医术精良。在养生学方面,颇多贡献,而且身体力行,饭后嗽口,睡不蒙头,经常散步,不放纵情欲,不暴饮暴食……。正因为孙思邈既重养德,又重养生,所以身心健康,至老不衰,在“白首之年”写下了医学巨著《千金方》,而且得享百岁高寿。
    为什么养生而重养德能够健康长寿呢?这是因为,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道德高尚的人,不谋私利,不患得患失,就能免去种种焦虑烦恼,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这正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一环。《孙真人卫生歌》说得好:“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
    这是说,一方面要注意调和七情以护养心神,保持情绪稳定,尽量避免发怒,做到“喜乐有常嗔怒少”;另一方面,尤其要注意道德修养,以“心诚意正”去消除焦虑,以“顺理修身”去扫除烦恼。这样,养生与养德结合起来,就是最重要的“卫生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315健康网 » 养德养生话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