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健康网315健康网315健康网

为什么寒热失调会导致脾胃病的发生?

    在脾胃病的病变过程中,寒热失调为其重要的病理变化,也是脾胃病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脾胃、大小肠之热有实有虚。属于实者,不仅脾胃本身阴阳偏盛偏衰可致胃肠热证,而且其他脏腑之热亦可传入胃肠,如肺热可下移大肠,形成大肠实热证;心火可移热于小肠,而形成小肠实热证;其他如肝火犯胃,胆火移胃均可导致胃肠热证。
    邪热郁结中焦,使气机阻滞,胃肠失其通降之性,可出现胃痛、便秘之证;热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可致吐血、便血发生。属于虚者,李东坦将“脾胃气衰、元气不足”所导致的病理之火称“阴火”,亦即虚火,而非实火。
    阴火以脾胃气虚、功能衰退为其主要病机,皆由饮食劳倦、寒温不适,或喜怒忧恐等七情因素损伤脾胃,耗伤元气之后而产生。阴火的产生反过来又可损伤脾胃之气,即所谓“阴火得以乘其土位”。阴火在脾胃病中的表现,除脾胃气衰的症候外,又可兼见口燥唇干,口臭口疮,嘈杂易饥,肌热面赤,心烦不安,大便干结等。
    寒邪为病,既可直中胃肠,形成胃肠之寒实证;又可由脾胃阳虚,寒从内生,而出现脾胃、大小肠之虚寒症候。寒邪内客于胃,则阳气被寒邪所遇而不得舒展,可致胃痛、呕吐、呃逆等症;脾胃虚寒,胃失温养,可见胃痛隐隐,呕吐清水或冷涎。寒邪入侵客于大肠,或脾阳虚衰,导致大肠虚寒,传导失常,出现糖泻或久泻不止,泻下如清稀水样,或腹满时痛等证。
    寒邪直中小肠,或脾胃受损,运化无权,小肠虚寒,其化物、分清泌浊功能发生障碍,水谷不得聚集、变化、吸收,而出现肠鸣、泄泻、腹痛等证。
    脾胃病的寒热失调病机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寒热可以相互转化,寒邪郁久可以化热,由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如过用寒凉,也可转为寒证。
    二是常有寒热夹杂病机,由于寒热错杂,互相搏结,影响脾胃气血之正常运行,可发生脘腹疼痛、胀满等证。许多慢性胃肠疾病,如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在其病变过程中常出现胃肠本身寒热夹杂或胃肠局部与全身的寒热错杂症候。
    三是胃肠热炽可以耗伤阴液,甚至导致阴虚。四是胃肠有寒,可以伤及脾阳,终至脾胃大小肠虚寒。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315健康网 » 为什么寒热失调会导致脾胃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