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疾病。1963年,布伦氏等在一名澳大利亚人血中首次发现一新抗原,与一例经多次输血产生低密度脂蛋白沉淀素的血友病患者的血清可发生凝集;其他人中则无反应,将其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
为什么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又叫澳大利亚抗原?
1965年克洛门氏在血清肝炎者的血中发现“澳抗”阳性率甚高,传染性肝炎中为阴性,于是依次将肝炎分为“长潜伏期肝炎”及“短潜伏期肝炎”。
1965年克洛门氏在血清肝炎者的血中发现“澳抗”阳性率甚高,传染性肝炎中为阴性,于是依次将肝炎分为“长潜伏期肝炎”及“短潜伏期肝炎”。
1969年许门氏(Shulman)等检查130例长期潜伏期肝炎98%的“澳抗”为阳性,并可以此阳性血清使受体致肝炎,41例短期潜伏期者全部阴性。从而发现“澳抗”与长期潜伏期肝炎之间的病因关系。1970年国际肝炎学术会议决定将“澳抗”改名为肝炎相关(协同)抗原,简称H、A、A。1972年巴黎肝炎国际协会将病毒性肝炎的两型改为甲型肝炎与乙型肝炎。
H、A,A只致乙型肝炎发病,命名为乙型肝炎抗原,简称HBAg。同时证明可检出的抗原成分仅存在于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因而命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从此乙型肝炎就被发现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315健康网 » 为什么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又叫澳大利亚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