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分期,可帮助临床医生的正确诊断而指导治疗。

为什么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要注意分期?
肝豆状核变性的患者,据其病程发展,分为如下几期:
肝豆状核变性的患者,据其病程发展,分为如下几期:
Ⅰ期(肝铜蓄积期)自出生至5岁左右。游离铜在肝脏内缓慢蓄积,散在地分布于细胞浆内。逐渐引起肝细胞脂肪浸润和单小叶纤维增生。少数病人可发生隐袭性肝硬化,但大多数患儿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
Ⅱ期(铜饱和释放期)通常在5-10岁左右。游离铜在肝内蓄积达饱和状态,由于铜毒性作用或免疫作用使肝组织大量坏死,并向血液释放出大量铜离子对红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急性溶血性贫血现象;少部分患者虽然肝脏铜蓄积已达饱和,但因铜向血液转移困难,而引起急、慢性肝功能衰竭。
Ⅲ期(脑铜蓄积期)多见于10岁以上患者。肝脏释放游离铜向肝以外各脏器重新分布,主要分布于脑和肾脏、角膜等组织大量蓄积,引起角膜色素环和肾小管轻度变性。临床并不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Ⅳ期(神经精神期)肝脏呈多小叶性坏死后肝硬化和出现明显角膜色素环外,渐出现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中心的多种多样精神神经症状。
Ⅴ期(治疗后缓解期或终末期)通过驱铜治疗后,临床症状不同程度缓解,可恢复病前工作或料理日常生活。另一部分患者则迁延不愈,症状逐渐加重,产生慢性肝功能衰竭,或全身严重僵直、李缩而进人终末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315健康网 » 为什么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要注意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