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肾小球能渗透极微量的蛋白质,主要是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分子量大于4万的蛋白质,滤过非常缓慢,超过7万者,则不能透过),但肾小管上皮细胞对大分子蛋白,具有非选择的吞饮作用,以及对低分子蛋白具有特异性再吸收作用。
蛋白尿是怎样形成的?
现在有人认为,正常尿中含有微量蛋白,24小时尿液中含量不超过30~35毫克,一般方法不易测出,在疾病时,当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多,用定性方法测出时,称为蛋白尿,其形成原因如下:
现在有人认为,正常尿中含有微量蛋白,24小时尿液中含量不超过30~35毫克,一般方法不易测出,在疾病时,当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多,用定性方法测出时,称为蛋白尿,其形成原因如下:
(1)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强称肾小球性蛋白尿,是形成蛋白尿的主要原因,如各种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郁血,急性肾盂肾炎等。以上这些因素,皆可使肾小球滤过膜分子屏障和(或)电荷屏障被损害,通透性增加,肾小球滤液中的蛋白质量增加,超过了肾小管的最大重吸收能力,引起蛋白尿。尿蛋白量常在每日3克以上,其中白蛋白占60%~90%。
(2)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降低,称肾小管蛋白尿。正常小分子量蛋白质,经肾小球滤过后,几乎全被肾小管重吸收,若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或本身分泌的尿类粘蛋白增多,即可引起蛋白尿。尿蛋白定量多在24小时2克以下,且以小分子蛋白为主。可见于因感染、药物、汞、镉等中毒而引起肾小管上皮损伤。肾移植手术后,常有明显的蛋白尿,可能因移植肾缺血而造成的肾小管功能损伤所致。
(2)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降低,称肾小管蛋白尿。正常小分子量蛋白质,经肾小球滤过后,几乎全被肾小管重吸收,若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或本身分泌的尿类粘蛋白增多,即可引起蛋白尿。尿蛋白定量多在24小时2克以下,且以小分子蛋白为主。可见于因感染、药物、汞、镉等中毒而引起肾小管上皮损伤。肾移植手术后,常有明显的蛋白尿,可能因移植肾缺血而造成的肾小管功能损伤所致。
(3)溢出性蛋白尿:肾小球、肾小管功能均正常,血中有异常蛋白质,可经肾小球滤过,但不被肾小管重吸收,而从尿中排出。如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瘤细胞(病理性浆细胞)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片段(轻链)可从尿中排出,称本周氏蛋白(又称凝溶蛋白)。某些血管内溶血的血红蛋白尿亦属于此类。
此外,还有生理性蛋白尿,系指无器质性病变,尿内暂时出现蛋白质而言。可见于剧烈的运动、严重受寒等,还有直立性蛋白尿,其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一个加号(+)。
此外,还有肾外性蛋白尿,当尿液中混有大量脓、血粘液等含蛋白质成分时,亦可使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但将尿液离心后,用上清液作蛋白质检查,则明显减少或转阴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315健康网 » 蛋白尿是怎样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