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恬淡 《黄帝内经》提出“恬淡虚无”的精神养生法,意思是保持知足常乐、安静而无杂念的心理。具体要求: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即生活简朴,思想纯正,少私寡欲,不追求吃穿,对社会上的风俗习惯乐于相处,不论地位高低,一视同仁,无所妄求,安于淡泊。
2.十二少孙思邈提出了“十二少”养生法: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要求人们情绪活动不要太过,避免波动过激,维持心情的正常状态。
同时指出,若不按“十二少”养生,就会变成为“十二多”,给生命带来损害,即“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憔煎无欢”。进而指出“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3.六常存清代石天基将保持心理恬愉的养心法概括为六常存:
(1)常存安静心:要求不妄想,不贪求,不患得患失。
(2)常存善良心:心地善良的人,常以助人为乐,无害人之心。人邪我下;人恶我善;人生事,我息事;人害人,我为我;如此问心无愧,自然心理恬适。
(3)常存正觉心:知邪正,明是非,正邪不两立,是非勿混淆。保持觉悟,维护正气,心明眼亮,自然排除烦恼纠纷。
(4)常存欢喜心:随遇而安,随意自适,不做过头事,不伤和气心,如白居易诗言: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5)常存和悦心:人以和为贵,待人和蔼,胸怀开阔,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不耿耿于怀。以和悦之心待人,人乐己也乐。
(6)常存安乐心:凡人一生,遇不如意之事,要善于排除,要与更甚之事比之,心即坦然而安乐。退后一步天地宽,知足常乐心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