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气调治法 六气致病机制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1)治怒调气上:暴怒使肝气勃发、气血走上,导致阴虚阳亢,引起眩晕、中风、呕血等病症。凡治此病者,多以疏肝理气为法。
(2)治喜调气缓:过极喜乐会使心伤神散,运气无力,出现心悸、怔忡等症。治疗此病时多从养心安神及清泻心火等方面人手方可调治。
(3)治悲调气消:极度悲哀消耗肺气,使其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出现短气、喘息等症。
(4)治恐调气下:恐惧损伤肾气,使其固涩精液、二便功能减退,导致滑精及二便失禁等症。治此病时,多从固精益肾、升气强志等方面人手。
(5)治惊调气乱:骤受惊骇,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心气散乱,伤其胆腑,引起失眠、惊悸、痴癫等症。常以安养心神、镇静定惊、甘凉清热、柔肝熄风等方面调治,较一般镇惊安神治疗效果好。
(6)治思调气结:过度思虑导致脾胃气滞,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还会引起心惊、心痛、失眠等症。对思虑过度引起的各种病症,主要以调理心脾为主。
2.五志相胜法这是在偏激情志破坏了身心稳定的情况下,医生根据情志的五行属性及其胜制的规律,有意激发所胜之情制其有余,以恢复或重建其身心平衡,达到治疗有关身心疾患的目的。
(1)怒胜思:思为脾志,五行属土。过思之症为饮食乏味、腹脘闷饱、纳呆厌食、四肢怠惰、脾失健运、失眠健忘、心神失养等。所谓怒胜思,五行为木克土:从五脏功能而言,肝气疏泄有助于运脾,以宣散气结,因此临床应用本法时,多采用故意违逆患者的心意,或夺其所爱等方法以激其发怒,使患者之气结得以尽情宣泄,即可矫正其思则气结的病理状态。
(2)思胜恐:恐为肾志,五行属水。恐惧之症为坐卧不宁、闻响则惊、二便失禁、遗精滑泄、骨酸痿软、形瘦赢瘠等。仅仅依赖于药饵调理而设法解脱其恐惧心理,往往难以奏效。因此,需配合以“思胜恐”等心理治疗(针对其恐惧畏怯心理产生的原因)采取诱导方式开启其思、坚其定识等方法,大多可帮助患者逐渐摆脱恐惧畏怯的心理状态。
(3)恐胜喜:喜为心志,五行属火。过喜之症为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心神恍惚、嬉笑不休、状若癫狂等。临床药物治疗多以清心泻火为主;恐令气怯,骤然施予平素畏惧之事物景观,恰似以水折火,故有此“恐胜喜”之治法。《儒林外史》描述范进中举,喜极癫狂,以其平素颇畏岳丈之威,遂收当头棒喝而获神志清爽之效。
(4)喜胜忧:忧为肺志,五行属金。忧悲之症为肺气消索、治节失职、形容惨戚、毛发枯萎、形体憔悴等。当以各种令患者喜闻乐见之事陶情悦志,使悲哀者重展笑颜,使失意者豁达开朗,使忧悒者振作精神,即为喜胜忧之疗法。
(5)悲胜怒:怒为肝志,五行属木。盛怒之症为肝气横逆、烦躁冲动、面赤头痛、眩晕耳鸣、吐血昏厥等。而悲可挫其激扬之势而建清肃之功,故日“悲胜怒”。值其嗔怒之际,医生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极尽宽慰劝解,令其感动而泣,则恚气多可随之而泄。
3.情志活套法朱丹溪在五志相胜的基础上,根据五行相生关系补充了以所生者解之的治法。
(1)情志的调与治:《丹溪心法要诀》说:悲可以治怒,以恻怆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欢乐戏谑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祸起仓促之言怖之。思可以治恐,以虑此忘彼之言夺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
(2)情志的胜与解:《丹溪心法要诀》说:怒伤于肝者,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伤于心者,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伤于肺者,以喜胜之,以思解之;思伤于脾者,以怒胜之,以喜解之;恐伤于肾者,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伤于胆者,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悲伤于心者,以恐胜之,以怒解之。
(3)情志的克与制:当情志偏极而导致阴阳偏胜时,利用其对立的情志加以制约和矫正,便可以起到使患者阴阳气血趋于平衡的治疗作用。表现如下:怒可以胜恐,恐亦可制怒;喜可以胜忧,忧亦可制喜;惊可以胜思,思亦可制惊;恐可以胜喜,喜亦可制恐;忧可以胜怒,怒亦可制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