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闲而少欲”,出自《黄帝内经》。其意思是说,暂时放下自己的志向,收敛自己的欲望。此语包含了黄老思想,主张清静无为。纵观历史中的轶闻趣事,凡是生活清静无为的人,大都能够长寿;而那些胸怀大志的人虽有追求,却多苦闷徘徊。中医理论指出,清静无为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属于养神范畴,也是维护阴阳平衡的好办法。
志闲,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少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老子《道德经》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黄帝内经》指出:“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因为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欲望太高太多,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如果能减少私心、欲望,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对名利的奢望,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而要做到少私寡欲,必须注意下述两点:一是明确私欲之害,以理收心。如《医学入门·保养说》言:“主于理,则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也”。二是要正确对待个人利害得失。《太上老君养生诀》说:“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万物扰心,神岂能清静?去六害养心神,确为经验之谈。
中医理论指出,在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调节。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因而,养神就显得尤为重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以养之”,主要是指静神不思、养而不用,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而言。《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也是这个意思。静则百虑不思,神不过用,身心的清流有助于神气的潜腔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往往容易耗伤,会使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清静养神的养生保健意义。
当我们生病后,医生会要求我们静养;有一些疗养院会建造在偏僻安静的郊区或山间。这说明,清静对于养病的重要性。这种外界的安宁属于“小清静”,如果内心清净、无欲无求,这就属于“大清静”。
清静养神是以养神为目的,以清静为大法。只有清静,神气方可内守。清静养神原则的运用归纳起来,有三个要点。一是以清静为本,无忧无虑,静神而不用,即所谓“恬淡虚无”之态,其气即可绵绵而生;二是少思少虑,用神而有度,不过分劳耗心神,使神不过用,即《类修要诀》所谓:“少思虑以养其神”;三是常乐观,和喜怒,无邪念妄想,用神而不躁动,专一而不杂,可安神定气,即《黄帝内经》所谓“以恬愉为务”。这些养生原则,在传统养生法中均有所体现。如:调摄精神诸法中的少私寡欲,情志调节;休逸养生中的养性恬情;气功、导引中的意守、调息、人静;四时养生中的顺四时而养五脏;起居养生中的慎起居、调睡眠,等等,均有清静养神的内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315健康网 » “志闲而少欲”,维护阴阳平衡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