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健康网315健康网315健康网

秋水仙碱治痛风效果及副作用


    秋水仙碱治痛风效果及副作用最早用来治疗痛风的药物是秋水仙碱。它是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中提炼出来的生物碱。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人就已经将其当作泻药使用。到公元16世纪,拜占庭基督教医师首先使用秋水仙碱治疗痛风,但使用剂量较大,常导致患者出现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当时,英国著名的医生Thomas Sydenham(被称为“英国的希波克拉底”)的行医理念拒绝使用任何泻药治疗疾病。因此,他反对使用秋水仙碱治疗痛风。他的观念影响非常深刻,以至于在其后的150多年里,秋水仙碱未被用于治疗痛风。直到1763年,维也纳的Baron Von Stoerk教授才再次使用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第一个将秋水仙碱带人美国的人。
    秋水仙碱产生疗效的剂量接近于产生胃肠道不适的剂量。通常采用的冲击方案治疗后,疼痛常于18小时后缓解,关节炎症在48小时内消退(75%~80%患者)。但相当一部分患者于24小时内出现腹泻,部分患者对腹泻等不良反应难以耐受,宁可忍受疼痛而拒绝服用秋水仙碱。如何制定秋水仙碱的治疗剂量而保障疗效、尽量减少不良反应,一直处于争论之中。2006年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基于一系列个案报道,倾向于推荐小剂量秋水仙碱间断使用来控制慢性痛风性关节炎。2010年Terkeltaub等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RCT)提示低剂量(1小时服1.8mg)的秋水仙碱与高剂量(连续6个小时总剂量是4.8rag)比较,镇痛效果相当,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2012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指南推荐使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为了避免胃肠道不良反应,20世纪40年代法国人纯化出秋水仙碱的静脉制剂。随后的临床应用发现,静脉制剂起效更快,作用似乎更强,且胃肠道不良反应少见。然而,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发现静脉给药会出现骨髓抑制、肾功能衰竭、脱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肝坏死、腹泻、抽搐甚至死亡等更严重的不良事件,且这些副作用仅见于静脉用药,因此,2008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将静脉应用的秋水仙碱撤出美国市场。
    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起效快、镇痛效果好、耐受性相对较好等特点,秋水仙碱目前临床应用逐渐减少,多用于非甾体类药物效果差或者不能耐受的患者,且更多的用于痛风间歇期预防急性痛风再次发作。2010年10月3日,FDA宣布,在美国境内停止对含单一秋水仙碱成分类的口服药品的营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315健康网 » 秋水仙碱治痛风效果及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