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痛经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气血运行不畅,因经水为血所化,血随气行,气充血沛,气顺血和,则经行畅通,自无疼痛之患。若气滞血瘀或气虚血少,则使经行不畅,不通则痛。就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的原因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滞血瘀:多由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机不利,不能运血畅行,血行受阻,冲任经脉不利,经血滞于胞中而作痛。
(2)寒湿凝滞:经期冒雨涉水,游泳,感寒饮冷,或坐卧湿地,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运行不畅,滞而作痛。
(3)气血虚弱:平素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两亏,行经以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而致疼痛;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无力,经行滞而不畅,导致痛经。
(4)肝肾亏损:素体虚弱,肝肾本虚,或因多产房劳,以致精亏血少,冲任不足,经行之后,血海空虚,不能滋养胞脉,故使小腹虚痛。
痛经的特点是经行小腹疼痛,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景岳全书・妇人规》中说:“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凡妇人经行作痛,夹虚者多,全实者少。”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痛经有寒、热、虚、实之别。一般以经前、经期疼痛者属实,经后痛者为虚。痛时拒按属实,喜按属虚。得热痛减为寒,得热痛剧为热。痛甚于胀,血块排出疼痛减轻者为血瘀,胀甚于痛为气滞。绞痛、冷痛属寒,刺痛属热。绵绵作痛或隐痛为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315健康网 » 中医如何认识痛经的病因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