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用相应俞穴可防治脾胃病?怎样选用
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内络属脾胃,外连肢节,并通过俞穴将经气输注于体表,在这些穴位上施行治疗,其效应可循经传导到脾胃,从而达到防治脾胃病,保健脾胃的目的。所以,...
阅读(105)
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内络属脾胃,外连肢节,并通过俞穴将经气输注于体表,在这些穴位上施行治疗,其效应可循经传导到脾胃,从而达到防治脾胃病,保健脾胃的目的。所以,...
阅读(105)
人生天地之间,顺应四时,调摄起居,对防治脾胃病有重要意义。如春时阳气升发,胃病多有动血之虞,故而春时宜恬静少怒,食宜清淡,少食助热之品;夏季炎热酷暑,多挟湿气,...
阅读(70)
人们知道,情志失调是中医牌胃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医学早在《内经》时代就有思伤脾、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飧泄等记载。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脾胃疾病也重...
阅读(193)
对脾胃病人加强饮食调理,不但要保证病人有足够的营养,而且还要更好地配合治疗,这其中也包括了食养和食疗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 (1)饮食适量,忌暴...
阅读(151)
大黄通常仅仅认为是一味泻下药,其实不然。大黄素有将军之称,其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心包、肝经,具有泻实热、破瘀、退黄、泻火止血、通经、清热解毒等功效。现代药...
阅读(171)
痰饮的形成是由脾胃虚弱,升降失常,运化失调,水谷反为湿滞,聚而为饮为痰。痰饮既成,不仅可反过来阻遏脾胃气机,损伤牌胃功能,而且可以变生多种疾病。如痰蕴脾胃,则可...
阅读(181)
湿邪致病,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由外受湿邪所引起,内湿由脾胃功能减退或失调,不能正常运化,以致湿从中生,困阻脾胃。内外湿邪互相关联,外湿困脾,必致脾失健运;内湿停...
阅读(226)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病气机升降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为升降不及、升降反作、升降失调三个方面。就胃而言,有不降和不降反升两种情况。胃气不降,则糟粕不能向下传递...
阅读(196)
在脾胃病的病变过程中,寒热失调为其重要的病理变化,也是脾胃病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脾胃、大小肠之热有实有虚。属于实者,不仅脾胃本身阴阳偏盛偏衰可致胃肠热证,而且其...
阅读(238)
脾胃病是祖国医学对脾病与胃病的统称,为临床常见病。按照中医传统理论,脾与胃同属中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密切相关,大小肠皆属于胃(《灵枢本输》),因此,脾胃病实...
阅读(110)